混合云解决方案深度融合阿里云、腾讯云、AWS云,结合自身在企业IDC云计算数据中心业务多年的技术沉淀,打造出贯通公有云和私有云的解决方案。从业务视角出发,提供基础架构层、数据服务层、应用层、安全能力等多层次的跨云混合、数据服务混合、应用混合和安全能力混合补齐了业界常见的基础架构混合云方案的短板,为用户业务提供全栈混合云能力。
我们的优势
低成本,便捷管理 | 兼顾保护企业现有的投入,提供上云安全平稳的接入、运维管理简单方便、价格有竞争力的方案。 |
资源弹性伸缩 | 前沿的大数据能力,海量的计算、存储、网络、CDN、BGP资源等 |
多地域优质体验 | 广泛的连通性,分钟级构建企业级规模网络,就近云接入,享受多地域同质的高速、稳定网络服务 |
合规,安全,容灾 | 通过国家级安全合规审查;云上云下一体化安全防护能力;城域级容灾备份; |
混合多云产业加速,众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中,当下急需3个方面能力的提升
更智能的运营能力:
首先需要企业将整个运营过程的所有数据和信息整合在一起,存储在云端或任何地方,并通过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处理在复杂的混合环境里的实时数据,将企业成本和业务目标联系起来,从而在风险、成本和绩效之间实现平衡。这不仅需要数字化能力进入企业运营的方方面面,更需要数据能够在企业复杂的 IT 环境中灵活流转。
更弹性的应变能力:
其次是如何增加企业应对变化的灵活度。众所周知,业务运转的弹性是数字化企业所具备的基础能力,也是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最希望具备的能力之一。近些年,疫情导致的供应链中断更让企业增加了对弹性的渴望,努力尝试利用数据对突发事件做出及时准确的响应。只有利用万物互联,做到可预测并能够在预测基础上采取预防措施,企业才可以在学习、决策与行动上领先对手。而这一切需要建立在智能运营的基础之上。
灵活优化成本效益与生产效率的能力:
从数字化转型的角度来讲,要想实现这三方面的能力提升,只有将具体应用与云网深度融合,进化为企业的一种数字化能力,并建立一个数据可以灵活流转的开放安全的混合多云环境,才能满足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需求。
混合云方案框架图
今日数据混合云的架构下,可以根据企业需要把部署在托管在本地数据中心的服务器网络设备与各大云厂商混合云对接。在管理私有数据中心和公有云容器主机之间,将使业务调度到不同云环境提供点到点/点到多云的网络部署
面临挑战:
· 在以上需求中,涉及到:多个公有云、数据中心,总部,多个接入点,如何实现快速高效连接?
· 原有自建VPN模式网络管理复杂(N条静态路由,重复网段),安全风险高,如何保障?
· 若以传统L2点对点电路部署,则需n*n条,成本不说,架构不利于云网络拓展,如何支撑业务发展所需的灵活调整?
· 项目要求快速实现多云接入,需要服务商一点对接多家云商,如何实现;可视化的专线管理如何实现等问题。
方案价值体现:
· 业务加速:帮助加快业务流程、支持协作并提供具有成本效益的解决方案,从而为创新的创收项目腾出IT预算;
· 降低成本:通过云原生网络,灵活、可扩展的解决方案帮助降低运营和资本成本,并提高性能、生产力和业务敏捷性。企业可以根据要求选择在云平台和内部部署数据中心之间迁移的应用程序;
· 可靠性:在此模型中,如果一个云平台发生故障,其他云平台中的用户仍可以使用某些功能。在通常情况下,一个云平台可以用作另一个云平台的备份;
· 风险管理:通过单一、统一的网络安全解决方案帮助降低风险;
· 管理遗留系统:混合云可以弥合遗留系统和新系统之间的差距,而不是取代遗留系统,从而大幅节约成本;
· 可扩展性:应用程序可以通过采用混合多云策略无限扩展,同时通过内部部署数据中心托管保持业务和数据的核心安全。
应用场景
通过混合云应对业务的波峰波谷
应对互联网应用往往80%的时间流量平稳,而每天有20%的时间处于高并发的波峰(如:o2o、游戏、视频等),应对波峰最经济的方案是采用混合云方案,将平稳的业务处理能力部署于物理架构或私有云,获得更高的资源可控性和性能,同时在流量升高时将WEB业务弹性的扩容至公有云,从容应对业务高并发,并获得更高的性价比。混合云采用Cloudlink进行文档的高速连接,保障业务通讯。
通过公有云快速部署多中心容灾架构
传统的多中心容灾方案,用户需要选择多个数据中心,同时在各个数据中心部署同等规模的业务系统,不但耗费巨大,且实施周期一般在6个月至1年。通过公有云可以快速的部署容灾系统,同时在日常时期只需部署最小规模的业务子系统,保证容灾业务数据的同步和正常运行,在发生灾难时快速扩展灾备集群,构建应急系统恢复业务,降低容灾成本超过80%同时将灾备系统实施周期缩短到仅需1个月。
满足系统的合规与可控要求
对于金融、教育、医疗等敏感应用,要求达到行业或法规要求的合规性(如:异构防火墙、内外网访问控制、多厂商基本设施等),同时对于数据和基础架构资源要求完全可用。采用混合云架构,用户可以将敏感业务与数据放在在完全合规可控的物理架构或私有云,而将部分面向用户的业务部署在公有云,利用弹性伸缩应对业务需求、降低成本。